匿名 发表于 2014-12-4 09:40:12

梅毒的临床表现

根据传播途径可分为后天(非胎传)与先天梅毒,各据其有无传染性又分为早期与晚期梅毒。

(一)后天(获得性)梅毒

一期梅毒

主要症状为硬下疳。通常在螺旋体侵入人体后9~90天,平均3周,在受侵局部出现硬下疳,其特点是初起为单个暗红色斑丘疹或丘疹,逐渐增大,很快表面形成糜烂面,并演变为浅溃疡。典型硬下疳,直径1~2cm大小,圆形或类圆形,略高出于皮面,表面呈肉红色糜烂面,基底清洁呈细颗粒状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,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,皮损境界边缘清楚,触之有软骨样硬度,无疼痛及触痛,数目常为单个,偶可有2~3个。损害绝大多数发生于生殖器,男性多发生于阴茎包皮、冠状沟、龟头或系带部,有些发生于尿道内、阴茎干或其基底部、阴囊上;女性则最多见于阴唇,亦见于阴唇系带,尿道,子宫颈及会阴等处。阴部外最常见的部位为口唇、舌、扁桃体、乳房、肛门等部位。硬下疳未经治疗,约2~6周可自行痊愈,遗留轻度萎缩性瘢痕。色素沉着或无瘢痕。

感染后数小时梅毒螺旋体即沿淋巴管到达淋已结内繁殖,1~2周后附近淋已结即开始肿大,以腹股沟淋巴结最多见,称梅毒性横痃。其特点为较硬,彼此不融合,不化脓,表面无红、肿、热、痛。穿刺淋巴结检查,梅毒螺旋体常阳性。淋巴结肿大消退速度较硬下疳缓慢。

二期梅毒

系一期梅毒未治疗或治疗不规范,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播散而出现的症状。可侵犯皮肤、粘膜、骨、内脏、心血管及神经系统。常先有流感样全身症状及全身淋巴结肿大,继之出现以皮肤粘膜疹为主的临床表现。骨、内脏、眼及神经系统症状较轻或少见。

(1)皮肤损害:为二期梅毒的主要损害。其形态多种多样,可有斑疹、斑丘疹、脓疱疹(少见)等而类似很多皮肤病,但也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,有助于临床诊断:即皮损广泛对称,疏散而不融合,发展和消退均缓慢;客观症状明显而主观症状轻微;皮疹常呈铜红色。褐红色,好发于掌跖;常伴有粘膜、毛发、骨损害;梅毒血清反应阳性。

1)斑疹性梅毒疹(梅毒性玫瑰疹):为最早出现的二期梅毒疹,呈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0.5~2cm,散在不相融合,颜色为淡红到褐红色。皮疹发生于躯干两侧、肩、臀部和四肢内侧,掌跖部者呈暗红色鳞屑斑,具有特征性。自觉症状轻微,不痛不痒。一般数日。数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迹。

2)丘疹性梅毒疹:通常较斑疹出现稍晚。常见者为豆形丘疹梅毒疹(lenticular papular syphilis),常轻度高起,直径约2~5mm或更大,呈生肉色或铜红色,触之有深而坚实的浸润,表面光滑或被覆有粘连性鳞屑,皮疹常分布于颜面、躯干、四肢屈侧,特别是掌跖部呈现暗黄红色斑,触之有深在性浸润,具有特征性。丘疹鳞屑性梅毒疹(papularsquamous syphilid)皮疹呈暗红色扁平丘疹,可互相融合成斑片,其上被覆粘连性鳞屑,颇似银屑病样发疹者。毛囊性苔藓样梅毒疹(follicular or lichenoid syphilid)较少见,当微小顶端有鳞屑的丘疹,开口于毛囊者呈圆锥形,位于其它部位者呈圆顶形。常群集形成鳞屑性斑块。晚期或复发性二期梅毒皮疹常较限局而不对称,群集而倾向融合为其特点,如环状梅毒疹(annular syphilid),皮疹呈环状、弓形或回旋状,表面覆有鳞屑,周缘轻度高起,由微小扁平丘疹构成,常见于面部,特别是皮肤粘膜交界处,如口角及鼻旁沟,颊部及面中部,亦常见于阴部特别是阴茎干及阴囊。花散形梅毒疹(corymbose sythllid)少见,为成群小的卫星状丘疹环绕于大的丘疹周围。扁平湿疣(condyloma latum)呈直径1~3cm红褐色蕈样斑块,基底宽而无蒂、表面呈灰白色,有渗液,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,传染性极强。好发于皱褶部皮肤特别是肛门和生殖器部位。

3)脓疱性梅毒疹:较罕见,多见于营养不良、身体抵抗力低的患者,脓疱通常发生于红色浸润基底上,消退缓慢,形成小而表浅的溃疡,表面被覆痂皮,严重者呈深在性溃疡,称脓疮样梅毒疹。有时溃疡表面痂皮厚积类似蛎壳,称蛎壳状梅毒疹。皮疹常广泛分布全身,颜面特别是前额、指趾甲周、掌跖常被累及。

(2)粘膜损害:常与皮损伴发。

1)梅毒性咽炎:可伴发扁桃体炎或喉炎。咽和喉部充血,弥漫性潮红,扁桃体可肿大,可出现声嘶,甚至完全失音。舌部可出现剥脱性斑片,常位于舌背靠中缝处,为一或数个大小不一、境界清楚的光滑区,其上缺乏乳头。

2)粘膜斑:为特征性粘膜损害,呈扁平、圆形糜烂面,边缘清楚,表面有湿润灰白色伪膜,含大量梅毒螺旋体,传染性极强。好发于扁桃体、舌、咽,亦见于小阴唇、阴道和宫颈部。

(3)梅毒性秃发及甲损害:

秃发可见于眉部、须部及头部,呈不规则分布,秃发区毛发不全脱落,仍残留少许毛发呈虫咬状外观为其特点。甲亦可受累,引起甲床炎、甲沟炎及甲变形。

三期梅毒(晚期梅毒)

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,经一定潜伏期,通常为2~4年后,约有1/3患者发生三期梅毒。除皮肤、粘膜、骨出现梅毒损害外,尚可侵犯内脏,特别是心血管及中枢系统等重要器官,危及生命。三期梅毒的共同特点为损害数目少,破坏性大,分布不对称,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;客观症状严重而主观症状轻微;损害内梅毒螺旋体很少,传染性小或无;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率低。

(1)晚期皮肤损害:主要分两型。

1)结节性梅毒疹:呈直径为2mm或更大的红褐色或铜红色结节,质硬而有浸润,呈集簇状排列,表面被覆粘连性鳞屑或痂皮,或结节顶端坏死、软化形成糜烂及溃疡,常一端自愈,另端又起新结节呈弧形、环状或花环状排列,消退后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。好发于头、肩胛部、背及四肢伸侧,分布不对称,自觉症状轻微。

2)梅毒性树胶肿:为破坏性最大的一种损害。初为皮下深在性结节,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,呈暗红色浸润性斑块,中央逐渐软化,终于破溃,流出粘稠树胶状脓汁,故名树胶肿。溃疡继续扩大呈圆形、椭圆形,境界清楚,溃疡壁垂直向下,边缘整齐呈紫红色,常一面愈合,一面继续发展,形成肾形或马蹄形溃疡。经数月后溃疡结疤痊愈。可发生于全身各处,以小腿多见,常单发,自觉症状轻微。

3)近关节结节:少见,为发生于肘、膝、髋关节附近的豌豆至胡桃大圆形、卵圆形结节,性质坚硬,对称分布,表面皮色正常,无明显自觉症状。如不治疗可持续数年,不易自行消退。

(2)晚期粘膜梅毒:

【湖南同志公益小组湖南省疾控中心免费匿名艾滋病检测】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梅毒的临床表现